2025 年 8 月,南昌爱尔眼科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病科主任杨秋艳接诊了一位 34 岁的先天性外斜视患者钟女士。自出生起便伴随的眼位偏斜问题,在近些年不断加重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经过杨秋艳主任团队的手术与术后康复治疗,钟女士的眼位成功恢复正常,受损的双眼视功能也正逐步改善,终于摆脱了多年的视觉困扰。
出生即伴眼斜 病情加重寻医求治
据钟女士回忆,自己从出生时就出现眼睛向外偏斜的情况,属于先天性外斜视。起初,家人以为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逐渐缓解,便未及时带她进行系统治疗。然而,随着年龄增长,钟女士的眼位偏斜症状不仅没有改善,反而在近些年愈发明显,无论是日常与人交流,还是工作中专注视物,眼位问题都让她倍感困扰,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钟女士多方打听后,来到南昌爱尔眼科医院,寻求视光及小儿眼病科主任杨秋艳的帮助。
杨秋艳主任为钟女士开展了全面细致的眼部检查。检查结果显示,钟女士右眼裸眼视力仅为 0.1,通过配戴 - 4.50DS/-0.25DC×5° 的矫正眼镜,视力可提升至 1.0;左眼裸眼视力 0.4,配戴 - 1.25DS/-0.75DC×5° 的矫正眼镜后,视力同样能达到 1.0。更关键的是,在 33 厘米看近场景下,钟女士眼位向外偏斜 80 三棱镜度,5 米看远时,眼位偏斜度数进一步增加至 90 三棱镜度,远超先天性外斜视的常规斜视角范围。同时,检查还发现她的双眼二级视功能(同时视功能)和三级视功能(融合视、立体视功能)已完全被破坏,最终被确诊为先天性外斜视、双眼屈光不正。
复杂手术精 准施治 术后康复成效显著
考虑到钟女士斜视角大、病情复杂的特点,杨秋艳主任在完善各项术前检查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并排除手术禁忌后,为其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斜视矫正手术方案 —— 左眼外直肌后徙 7mm,右眼外直肌后徙 9mm,联合右眼内直肌缩短 8mm。手术过程中,杨秋艳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术,在专业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下,精 准操作每一个步骤,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。术后,钟女士眼部伤口愈合良好,未出现感染、出血等并发症。
术后恢复阶段,南昌爱尔眼科医院的医疗团队并未放松,而是为钟女士制定了全方位的康复计划:一方面通过术后验光配镜,精 准矫正其双眼屈光不正,为视功能恢复打下基础;另一方面,为她安排了针对性的双眼视功能训练,帮助其逐步重建受损的视功能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与康复训练,钟女士的眼位已成功恢复正常,双眼视物的协调性显著提升,原本被破坏的双眼二级、三级视功能也进入了稳步恢复阶段,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视觉体验得到了质的改善。
专家深度解读:先天性外斜视早治是关键
“先天性外斜视属于先天性眼病,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 6 个月内发病,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。” 杨秋艳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这类疾病有明显的临床特征:大多表现为恒定性外斜视,极少出现间歇性发作;斜视角通常较大,一般超过 30°,单纯依靠配戴眼镜无法实现有效矫正;患者先天缺乏双眼单视的基础条件,对视功能的危害极大,常伴随同时视、融合视缺失,视网膜对应关系异常等问题。
杨主任进一步解释,先天性外斜视患者多数可实现双眼交替注视,且大多无明显屈光不正,病情与屈光状态、调节功能的关联度较低,但斜视角会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加大趋势。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,可能与中枢性集合与分开功能不平衡、遗传因素、眼部解剖结构异常(如眼外肌位置或发育异常、中胚叶分化不全、眼肌分离不良、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),以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麻痹等有关。此外,该病还常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、垂直分离性斜视、A-V 型斜视、眼球震颤等眼部问题,部分患者甚至伴随神经系统异常或颅面畸形,导致立体视和双眼注视功能普遍较差。
在治疗建议方面,杨秋艳主任强调,先天性外斜视的治疗核心是以手术矫正为主,最 佳治疗时机是在知觉异常(如弱视、异常视网膜对应)建立之前尽早手术,通过手术及时矫正眼位,为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。术后,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,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以矫正屈光不正,并积极配合开展视功能康复训练,较大程度争取恢复双眼二级和三级视功能,实现从 “看见” 到 “看清、看全、看好” 的视觉质量提升。
南昌爱尔眼科医院视光及小儿眼病科始终致力于斜视、弱视等眼病的诊疗与研究,凭借专业的医疗团队、先进的诊疗设备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已帮助众多像钟女士这样的患者摆脱眼疾困扰。未来,科室将继续深耕视光领域,不断提升诊疗水平,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、有效的眼科医疗服务,守护大众的视觉健康。(文章来源:互联网)